若水堂:調理失眠,從肝論治
睡個好覺,則萬事不愁。睡個好覺,真是一種幸福!
中醫調理失眠,有效、安全,且能標本兼治。若能辯證得當,常常“效如桴鼓”。
中醫認為失眠屬于“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等范疇,認為失眠與營衛失衡、氣血陰陽失調、五臟功能異常有關。
若水堂認為:肝的功能失調與失眠的關系非常密切。歷代醫家多有“從肝論治”調理失眠的理論和案例。
肝之功能主要有二:一是“肝主疏泄”;二是“肝藏血”,此二者皆與睡眠有莫大的關聯。
一、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舒暢條達全身氣機的作用。
寤寐規律受肝的“疏泄”功能影響,肝氣正常疏泄,氣血津液規律運行,衛氣晝出于陽而夜行于陰,方可維持人體的正常睡眠狀態。
肝臟“疏泄太過”和“疏泄不及”,均可導致失眠:
疏泄太過,則氣機升發過度,肝氣上逆,甚至肝陽上亢,陽不入陰而發為不寐;
疏泄不及,肝失調達則郁結于內,氣機不暢,肝血輸布失常,神魂失養出現不寐、多夢、情志不遂等癥狀。
若水堂說:現代社會壓力劇增,七情內傷損害肝臟的疏泄功能,是導致神魂失養,難以入寐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們乍逢變故,或者遇到急事、難事、生氣而睡不著覺,就是“肝失疏泄”的體現。
二、肝藏血、血舍魂
肝藏血,亦大為主導睡眠。肝為血海,貯藏血液,調節血液分布而濡養四肢百竅,臥時血歸于肝,回收肝血是睡眠的物質基礎。
“血舍魂”,肝血為魂之居所,神魂依靠肝血充養,“肝血足則心神養”,魂收于舍而神往來,不妄游離,維持正常的神志活動和睡眠。肝的功能失調則必至失眠。
血液是神志活動的基礎,肝臟貯藏血液,為神魂居所。人臥則血歸于肝,魂舍居靜則睡眠安;
若肝的藏血功能失常,血不歸肝,魂游蕩于外乃見不寐、多夢等病癥。
若水堂認為:肝藏血功能的異常主要表現為肝血虧虛,女子以肝為先天,經帶胎產均受肝血的調控,久則暗耗肝血,尤易出現血虛不寐。
女性多見肝郁型失眠,而腦力勞動者多由于優思勞倦,致陰血暗耗。肝血不足,血不養神,神魂不安則難以入眠。
三、肝病累及其他臟腑
若水堂認為,肝的功能失調還會影響其他臟腑導致失眠。失眠的發生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作為調暢人體氣機的樞紐,肝的病變會影響其他臟腑的生理穩態。
肝與心:肝藏血主疏泄,心主血脈主精神活動,若肝功能的失常勢必影響心血運行,心神不寧,出現不寐、煩亂等表現。肝氣郁結化火則耗傷心血,導致心神失養,煩悶不寐。
肝與脾胃: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協助脾胃升降;肝氣橫逆則影響脾胃升降功能,出現肝郁脾虛、肝火犯胃等表現,胃不和則臥不安。
肝與腎:肝腎同源,腎精于肝血一損具損。七情不暢則肝氣郁結,化熱擾神,耗傷肝陰,故圍絕經期婦女多有肝血虧虛,而精血同源,腎精化源不足則肝血補充不及,失眠時應注意肝腎同治,益精補血。
肝與肺:肝舍魂,肺舍魄,肝升肺降,調節全身氣機,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會影響肺氣肅降,導致氣機逆亂,魂魄不安而不寐。治療失眠時調理氣機不能只注重疏調理氣,應肝升肺降相互配合,同時肅降肺氣,通調一身氣機。
四、總結
若水堂認為:失眠不寐的證型大致包括肝郁氣滯、肝腎陰虛、肝胃不和、心腎不交和肝火擾心。青年人以肝郁氣滯、肝火擾心為主;中年人以心腎不交、肝腎陰虛為主;老年人則以肝腎陰虛為主。
若水堂認為,這些證型都要以“舒肝調氣”為先導。通過疏調人體之氣機,祛除影響睡眠的因素,全面調理機體的陰陽氣血,以恢復人體正常的睡眠。
背景:
若水堂,廣東新會陳皮百年商號,已有141年歷史,堅守“母樹原種繁殖”,反對嫁接種植和后期炮制,保留了新會陳皮的母本基因、先天稟賦和道地藥性,受到藏家認可。
若水堂陳皮,早年曾被霍英東先生稱為“比黃金還要珍貴的陳皮”,多年來受到藏家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