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黃帝和岐伯有微信,他們日常對話是這樣的:
讀《黃帝內經》的感覺就像
古人已經把所有答案都寫出來了
我們還在那瞎翻書
某人做了一系列基因檢測
結果顯示幾種癌癥高發
著實被驚嚇了一把
來門診咨詢中醫
自己怎樣做才能不發病?
疾病基因的檢測提示的
實質上只是患某病的概率
并不意味一定會患病
很多疾病有家族聚集發病現象
是與共同作息、飲食等生活習慣有關
舉個例子
撒一把種子
在肥沃的土壤里能生根發芽
芽茁壯成長為茂密森林
在干燥的沙漠卻不見蹤跡
是種子的問題嗎?
這里的種子就是基因
種子生長的環境就是發病因素
專家說需要吃水果補充維生素
于是每餐飯后都有水果配餐
廣東的父母非常注意中醫養生
長期煮綠豆、薏米、土茯苓清熱祛濕
廣告宣傳酸奶調節腸道
愛美女性養顏必備每天幾杯
嬌嫩脾胃因長期受涼使得脾陽受損
這是飲食因素
有人一直在陰涼潮濕的臥室生活
某白領常年在中央空調的室內工作
有人每天面對粉塵污染
這是環境因素
某女事事不順脾氣急躁
有人悲觀心態自卑懦弱
某學生高考失利郁郁不歡
這是情緒因素
某運動員常常運動后洗冷水澡
某司機以車代步極少運動出汗
有人夜跑鍛煉耗傷腎陰
這是運動因素
......
日復一日重復強化的習慣
形成了我們的體質
諸多因素的重重疊疊
最后發展成疾病狀態
父母給予我們的先天難以改變
我們能做的是改變人體“土壤”
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既愈防復”